互动交流
  • 《通榆县2022年-2025年 乡村振兴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
发布时间:2022-11-24 14:16:00
《通榆县2022年-2025年 乡村振兴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
(征求意见稿)
通榆县发展和改革局
2022.11
  目    录
  前言 1
  第一章 基本情况 3
  一、区位条件 3
  二、自然条件 4
  三、社会经济条件 6
  四、基础设施情况 7
  五、生态环境状况 7
  五、村庄建设情况 8
  六、土地利用现状 9
  七、现状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13
  第二章 土地综合整治发展形势 15
  一、发展机遇 15
  二、发展挑战 17
  第三章 规划原则与目标 19
  一、基本原则 19
  二、目标任务 20
  第四章 建设内容及实施安排 25
  一、相关规划衔接 25
  二、建设规模 25
  三、建设指标用途安排 29
  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策略 30
  第五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32
  一、投资建设项目估算 32
  二、资金筹措 33
  第六章 组织实施 34
  一、强化组织领导 34
  二、强化制度保障 34
  三、强化资金保障 35
  四、强化监督考核 35
  五、强化后期管护 35
  六、强化公众参与 36
  前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战略意义”、“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见实效”等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全面提升农村居住环境,加强土地保护和综合整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打造吉林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可借鉴可复制的样板。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意见》(中发〔2017〕4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27次会议指导意见、《自然资源部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印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的通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自然资办发〔2020〕57号)、《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吉发〔2018〕3号)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参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见》(吉政办发〔2021〕62号)、《吉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22年全省乡村建设行动“千村示范”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白城市《关于引导和规范社会资本与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的实施意见》(白政办发〔2022〕13号)等文件精神要求,进一步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我县土地综合整治工作,不断提升自然资源保障水平和生态服务功能,有效助推乡村振兴,结合我县实际,特编制了《通榆县2022年-2025年乡村振兴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主要确定了规划期间土地整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统筹安排了各类土地整治活动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合理布局了土地整治重点区域,落实了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制定了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规划》是落实省级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环节,是深化和实施我县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重要手段,是统筹安排各类土地整治资金的重要依据。
  《规划》以2022年为基期年,2025为规划目标年。规划范围涉及通榆县下辖9个乡镇13个村53个屯5316户。(①开通镇的黎明村;②瞻榆镇的四明村;③兴隆山镇的莲花泡村;④新华镇的新华村和桑树村;⑤苏公坨乡的天利泰村、五家子村和华安村;⑥八面乡的八面村和宏大村;⑦边昭镇的宝龙岱村;⑧团结乡的幸福村;十花道乡的新富村)内的全部城乡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458.59公顷。
  第一章 现状基本情况
  一、区位条件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陲,东经120°02′—123°30′和北纬44°12′—45°16′之间,隶属于白城市,分别与乾安县、长岭县、科右中旗、科左中旗、洮南市、大安市为邻。全县辖3个街道、16个乡镇、172个行政村、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人口35.04万,总面积8476.39平方公里。
  本次规划涉及通榆县下辖9个乡镇13个村53个屯,包括①开通镇的黎明村;②瞻榆镇的四明村;③兴隆山镇的莲花泡村;④新华镇的新华村和桑树村;⑤苏公坨乡的天利泰村、五家子村和华安村;⑥八面乡的八面村和宏大村;⑦边昭镇的宝龙岱村;⑧团结乡的幸福村;十花道乡的新富村。
图1-1 各乡镇位置图
  二、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
  通榆县地势平坦开阔,西北略高,东南稍低,一般海拔在140米至180米之间,西部多沙丘,东部多平原,土壤以淡黑钙土、风沙土等为主。
  (二)气象水文
  通榆县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长超过2900小时,年平均气温5.5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350毫米,无霜期约164天。
  通榆县境内有霍林河、额木太河(支流)、文牛格尺河3条季节性河流流过。
  (三)土地概况
  通榆县耕地总面积540万亩,农民人均土地面积为27亩。草原总面积169.44万亩,湿地总面积48.1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面积均居吉林省第一位。未利用土地面积15万公顷。  
  由于降水量少,水分蒸发后,即留下盐分,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土或碱土。土地沙化不仅受气候和地理条件影响,人类生产活动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壤的沙化和盐碱化。不合理的放牧、樵采和开垦,严重破坏了原有沙地的自然植被,导致土壤沙化趋于严重,加速沙化过程。沙化后的土壤土质粗松,风蚀严重,易旱易热,漏水漏肥,瘦瘠,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
  (四)林业概况
  通榆县是中国“三北”防护林建设重点县,全县林地面积172.5万亩,人工林主要树种为杨树、柳树及樟子松,天然林主要树种为榆树,现有活立木蓄积量516.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14%,全县每年新增活立木蓄积量12.1万立方米。
  (五)工程地质
  自中生代以来,通榆县普遍沉积了巨厚的上白垩纪的泥岩、砂岩为主的内陆湖相沉积层,埋藏于地下200-250m以下。按区域地层划分为明水组,幅内分布比较普遍,为一套以泥质岩石为主的沉积层。上部以薄层泥质粉砂岩为主,中下部为厚层泥岩。
  地表广为第四纪的沉积物覆盖。第四纪(Q)沉积物包括冲积、湖积和风积等积物。分布全县各地,厚层和岩层变化很大。西新立村厚度45-70米,第四纪地质按地质年代可以分以下层次:
  下更新统(Q1),县内各地均有分布,砾石一般均在0.5-5厘米。受第三季太康组凹凸不平的右剥触面所控制,各地沉积厚度差异极大,据钻孔资料表明最大厚度可达16米,薄者不足1米,一般厚度3-5米,总的规律是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厚。
  中更新统(Q2),该组地层分布于东部和南部的冲积平原及沙丘间低地。岩层为深灰色亚粘土类粉细砂。局部地段粉细砂呈互层出现。右明显规律,自上而下由细变粗。
  上更新统(Q3),岩性为一套浅黄色粉细砂夹有少量亚粘土,上部以粘土质粉砂为主,厚度变化大。
  全更新统(Q3)现代沉积物。根据成因型有现代河流冲积物,分布在现代河床,岩性为灰黄、灰黑色亚砂土和亚粘土,厚度0-1米。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依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将本区地震基本烈度划分为二个区(地震加速度分别为g=0.20、g=0.15)。
  本工程区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35s。
  据《中国季节性动土标准冻深线图》(GB50007-2011),该区季节性冻土的标准冻结深度为1.50m。
  三、社会经济条件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通榆县常住人口281589人。
  2021年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6.9亿元,年均增长5.4%;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年均增长6.95%;地方级财政收入7.92亿元,年均增长5.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达到41亿元和13.5亿元,年均增长24.9%和23.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309元和13906元,年均增长5.6%和11.3%。
  规划区内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农作物种植主要以玉米、小麦、绿豆、高粱为主,畜禽养殖业持续发展,主要以猪、牛、羊、家禽为主,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为农业种植、畜牧业和外出务工,农民人均年纯收入7000元。
  四、基础设施情况
  1、道路交通设施
  规划范围内部村村通道路主要为4-5m的混凝土路面,田间道路和生产路多为砂石路或土路,宽度为3-4m,下雨后土路泥泞不堪,影响规划区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2、水电、通信设施
  规划范围内所在各个行政村电网改造均已完成,10KV高压线电力线沿村庄道路两侧布设,低压线路多为220V的居民用电,照明用电覆盖全村。规划区现状已覆盖通讯设施,包括信号塔、宽带等,电力设施和通讯设施较为齐全。农村饮用自来水覆盖全村,已全部入户,水质较好,水压正常。
  3、环境卫生情况
  环卫:未实现整体的垃圾处理体系,垃圾处理方式粗放。垃圾收集桶不足,垃圾分类收集不规范;公共厕所配置不足,户厕大部分为旱厕。
  4、燃气供热
  现状未实现清洁能源改造,采用燃柴或燃煤来做饭取暖。
  5、公共服务设施
  行政管理机构、教育机构、文娱体育设施、医疗卫生机构、商业服务、公共绿地配置较为合理,功能齐全,部分设施机构有待提升。
  五、生态环境状况
  由于近年来对生态环境重用轻养、掠夺经营等人为因素,耕地土壤肥力下降,耕层有机质含量由2.5%下降至1.5%左右。加之气候日益干燥、高温大风天气,加之过度放牧等各项因素的影响,规划范围内土地沙化、碱化、盐渍化现象日益加重,土壤理化性状逐渐恶化,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土地沙化、盐碱化是制约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五、村庄建设情况
  规划范围涉及通榆县下辖9个乡镇13个村53个屯5316户。村庄类型均为搬迁撤并型。村庄内现状宅基地延续传统院落格式,坐北朝南,为一层平房,建筑结构为砖混结构、土质结构,房屋老旧、闲置宅基地、空闲地较多,宅基地范围内多已建设住宅房屋或其他附属用房,但部分厢房,利用率低下。村内生产生活条件较差,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村庄整体建筑风貌杂乱,无特色化的自然景观和乡村景观。
表1-1村庄规模统计表

序号

乡镇(个)

村(个)

辖屯个数(个)

房屋户数(户)

1

开通镇

黎明村

7

423

2

瞻榆镇

四明村

3

310

3

兴隆山镇

莲花泡村

3

443

4

新华镇

新华村

4

471

 

 

桑树村

4

269

5

苏公坨乡

天利泰村

1

261

 

 

五家子村

6

482

 

 

华安村

6

487

6

八面乡

八面村(乡直)

4

675

 

 

宏大村

5

526

7

边昭镇

宝龙岱村

6

413

8

团结乡

幸福村

2

364

9

十花道乡

新富村

2

192

  六、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通榆县“三调”调查数据统计,规划范围涉及通榆县下辖9个乡镇13个村53个屯的城乡建设用地为1458.59公顷(21878.85亩)。其中黎明村200.77公顷、四明村97.77公顷、莲花泡村159.23公顷、新华村108.56公顷、桑树村50.78公顷、华安村98.49公顷、天利泰村62.58公顷、五家子村154.89公顷、八面村(含乡直)128.76公顷、宏大村74.74公顷、宝龙岱村135.24公顷、幸福村144.95公顷、新富村41.85公顷。
表1-2建设用地规模统计表

乡镇

村名

/

三调同口径

建设用地面积(公顷)

9个乡镇

13个村

53个屯

1458.59

开通镇

黎明村

东哈拉干土

29.32

 

 

西四家子

11.58

 

 

前哈拉干土

33.1

 

 

西哈拉干土

29.64

 

 

前良种场

5.37

 

 

东风苗圃

14.41

 

 

第一良种场

8.97

 

 

五家子

5.03

 

 

后好力堡

19.19

 

 

东好力堡

36.36

 

 

开通马场

7.79

 

 

合计

200.77

瞻榆镇

四明村

山湾三社

16.8

 

 

江家窝棚

28.92

 

 

卞家窝棚

52.05

 

 

合计

97.77

兴隆山镇

莲花泡村

莲花泡屯

85.76

 

 

六合屯

51.96

 

 

新发屯

21.51

 

 

合计

159.23

新华镇

新华村

西王

13.05

 

 

前王

6.86

 

 

后马

50.91

 

 

前马

15.58

 

 

苑家

22.17

 

 

合计

108.56

 

桑树村

前桑

12.22

 

 

后桑

15.94

 

 

新发

12.83

 

 

新胜

8.4

 

 

新华乡畜牧场

1.39

 

 

合计

50.78

苏公坨乡

华安村

福安屯

26.8

 

 

华安屯

10.68

 

 

后山合屯

8.49

 

 

前三合屯

14.38

 

 

后五道岗子

23.12

 

 

前五道岗子

15.02

 

 

合计

98.49

 

天利泰村

合计

62.58

 

五家子村

后五东

27.39

 

 

后五西

18.88

 

 

西五家子

61.24

 

 

前五家子

47.38

 

 

合计

154.89

八面乡

八面村(含乡直)

八面村(含乡直)

128.76

 

宏大村

宏大六队

10.28

 

 

董家窝堡

13.3

 

 

腰夏家窝堡

16.58

 

 

后夏家窝堡

10.21

 

 

大泥哈嘎

24.35

 

 

合计

74.74

边昭镇

宝龙岱村

前宝龙岱

21.38

 

 

东宝龙岱

35.96

 

 

小东宝屯

9.41

 

 

宝龙岱小学

1.03

 

 

西宝龙岱

26.72

 

 

后宝龙岱

23.4

 

 

宝龙岱马场

17.34

 

 

合计

135.24

团结乡

幸福村

合计

144.95

什花道乡

新富村

刘家窝棚

19.96

 

 

尤家窝棚

21.89

 

 

合计

41.85

  七、现状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村庄用地分布散乱,人均占地大。
  试点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混乱,村庄整体建筑风貌杂乱,无特色化的自然景观和乡村景观。村庄内部空间结构分散,农村居民点内部非农建设用地与农用地、其他土地相互混杂、相互包围,既将耕地分割的支离破碎,又使非农建设用地不能聚集成片,不能实现集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挖潜空间大,造成了农村居民点内部土地资源的浪费。
  另外,目前村庄内部存在“一户多宅”、空心村等现象,导致大量宅基地闲置浪费现象。各项用地布局及功能配置有待优化,对乡村振兴进程产生不小的阻碍。
  ——水土保持差、生态环境脆弱。
  多年来,由于气候日益干燥、高温大风天气,加之过度放牧等各项因素的影响,规划范围内土地沙化、碱化、盐渍化现象日益加重,部分地块寸草不生,植物成活率较低,植被覆盖率较低,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自我调控能力明显降低,土壤理化性状逐渐恶化,自然生态平衡被破坏。此外,林地和其他草地被农民自行开垦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现状土壤植被扰动较大,大大降低了土地保水抗旱、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的作用,土壤生物多样性指数和生物量呈现降低趋势,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不利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较脆弱。
  第二章 土地综合整治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全县确定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创新驱动和人才振兴战略更加有效实施,各类创新人才集聚通榆县,科研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大幅增长;工业现代化和智能化达到新水平,信息化广泛应用于全县生产生活和城乡建设各个领域,城市功能形态和城市管理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景充分显现;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秀美草原风光再现,美丽通榆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开放合作新格局不断拓展,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明显增强;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到新水平,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等一系列发展目标。在这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主动适应,顺势而为,用新的发展理念推动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顺利开展。
  一、发展机遇
  ——国家宏观战略和省级层面多项政策措施,为土地整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整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的作用。国家要求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党的十九大提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乡村振兴战略”等,要求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吉林省提出,“大规模推进中低产田改造,新增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1000万亩”,同时先后出台《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若干政策的意见》、《吉林省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支持脱贫攻坚实施办法》、《吉林省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实施管理办法》等文件,为土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明确了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为土地整治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村庄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等各种类型的土地整治活动都做了部署。通榆县将充分利用国土政策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保障作用,以新型城镇化为突破口,积极探索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土地整治新模式,主动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复垦等,充分发挥土地整治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质。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土地整治注入了新动力。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其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落实到土地整治工作中,需继续深入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外,更要谋划永久基本农田整治与提升,深化农村土地整治综合能力,优化调整农村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完善配套土地整治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政策措施。
  二、发展挑战
  ——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形成具有通榆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巩固提升粮食生产水平,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整体竞争力。
  ——完善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培育乡村振兴载体。形成以家庭承包农户为基础,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在特色农牧业、冷链物流、农副产品质量追溯和绿色有机认证等领域加强企业联盟建设,鼓励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将流转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
  ——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重点围绕杂粮杂豆、辣椒、肉牛、藜麦、甜瓜等优势特色农牧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产业小镇、田园综合体、土地规模化经营示范镇等乡村振兴的新载体,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力争在“十四五”期间,完成辣椒、肉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工作,创建生猪、马铃薯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八面乡谷子、兴隆山镇藜麦、双岗镇西瓜和瞻榆镇辣椒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探索建立盐碱地种植水稻生态治理模式和粮经饲统筹、种养结合循环农业试验区。以涉农商标为培育重点,实施“品牌兴农、商标兴企、质量兴县”战略,积极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地理标志商标,以品牌带动地域特色农业产业化,形成一批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的农业品牌,提升全县优质农畜产品的市场美誉度和综合竞争力。严格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发挥优势企业的质量示范作用。加强和改善质量监督管理,实现综合监管、智慧监管,以高质量实现高效益。
  ——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加大。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成果,普遍存在地块分散、面积小、开垦难度大的特点,真正能够开垦为耕地的数量及其有限,耕地占补平衡压力不断加大。
  第三章 规划原则与目标
  一、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主导、群众自愿。
  建立以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推动工作的组织合力、政策合力、资金合力。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鼓励农民搬迁退出宅基地,鼓励农民进城入镇,鼓励农民流转土地。
  二是规划引领、综合整治。
  坚持规划引领,强化用途管制,注重整体设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妥善处理好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以整村(屯)推进为目标,多措并举,实现整治整体效果。
  三是以民为本、保障权益。
  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不要求改变搬迁农民身份。农民对耕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变,农民仍享受本村集体经济组织待遇,退出的宅基地经复垦后归村集体所有。
  四是立足长远、稳步提升。
  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探索群众进城安置、新区安置、货币化补偿安置等多种安置方式。立足地方资源特点和群众生产生活习惯,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多种非农产业,让群众生活得到长期保障。
  五是立体监督、公开透明。
  实行执纪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督机制。使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公平、公正、公开,使人民群众安心、暖心、放心。
  六是明确责任、合作共赢。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鼓励投资主体参与项目建设。明确政府和投资主体的主体责任、权利关系、风险责任和违约责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实现合作共赢。
  二、目标任务
  1、规模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要求,根据国家、省市要求,提出规划期内通榆县土地整治主要目标。
  ——严守生态保护和制度红线,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兼顾生态、生产和生活,着力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要求,在不减少林地面积和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在规划区实施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工程。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藏粮于地战略,按照“高标准建设、高标准管护、高标准利用”要求。
  ——耕地数量质量保护全面提升。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努力补充优质耕地,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推动提质改造项目实施,落实建设占用耕地“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
  ——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通过坡耕地改造、中低产田改造等措施,完善黑土区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土壤质量,减少水土流失。
  ——土地复垦和土地生态整治力度加大。围绕国土生态安全建设,积极开展土地生态整治,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全面推进损毁土地复垦,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率达到45%以上,生产建设活动新损毁土地全面复垦,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及时复垦,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
  至2022年,在全县9个乡镇启动实施土地增减挂钩项目;
  2023年年底前,完成5316户群众的搬迁安置,完成整治区域宅基地腾退、复垦及试种工作。
  至2025年,节余城乡建设指标1239.80公顷(18597.0亩)。
  2、实施任务
  推进以县城为中心的城乡融合发展进程,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统筹兼顾,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工程、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安居乐业工程。推动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具体工作如下:
  (1)综合协调工作
  成立项目工作专班,牵头成立县投融资平台,平台公司做为项目建设主体开展项目建设相关工作,平台公司要积极配合各工作组工作,接受各工作组的监督与业务指导;研究各类方案、协议的起草、审定工作;研究与其它企业在项目投资方面的合作洽谈;负责调度各工作组工作进展情况,并及时向组长汇报。负责聘请为整个项目服务的律师团队,保障项目依法合规运行。
  (2)资金筹措工作
  多渠道筹措资金。统筹整合项目资金;积极向上争取各类政策性资金;协调金融部门做好平台公司的融资工作,并不形成政府隐形债务。积极筹措并投入平台公司注册资本金,保证平台公司业务开展顺畅。研究起草项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研究项目建设资金拨付程序。确保项目推进实施不因资金问题耽搁延误。
  (3)搬迁安置工作
  提供详实可靠的基础资料;向整治村村民进行项目公示;做好搬迁民意调查和群众的宣传动员工作;制定搬迁补偿方案,并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提请县政府或工作领导小组通过;确定搬迁户搬迁方式(回迁新区安置、进城安置、货币化安置等),与原居住户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搬迁协议;组织动员搬迁群众及时腾退原房屋并及时拆除,保证腾退土地的复垦工程建设;组织群众进行楼房分配及安全搬迁;提前成立物业管理机构,保证群众搬迁后的后续管理。
  (4)安置工程建设工作
  1)安置区建设。
  在科学合理,依法依规前提下,做好安置区规划设计,积极、快速推进项目工作前期及工程建设;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倒排工期,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安置区建设资金以平台公司通过融资贷款为主,县财政投入为辅的方式解决。
  2)供热站建设(生活配套工程)。
  以低耗、清洁为基本要求,选用技术前沿、符合地方实际的供热方式谋划项目;项目进行单独包装,争取最大限度的国家和省政策性支持;倒排工期,保证与安置区同步投入使用。为保证供热后续管理,项目建设可采用联合体招标方式,即: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后续运维由一家企业完成。项目资金以国家和省新能源建设补贴方式和县财政投入方式解决。
  3)污水处理站建设
  严格按照国家和省污水处理排放标准要求,进行设备选型和工程建设;单独包装项目,积极向国家申请环保类中央补贴资金,解决项目建设资金问题;倒排工期,确保工程进度与安置区同步投入使用。为保证污水运维后续管理,项目建设可采用联合体招标方式,即: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后续运维由一家企业完成。
  (5)后续扶持保障工作
  以乡村振兴为出发点,突出一二三产业融合,整合各类资源优先落地综合整治项目区;利用涉农整合等相关资金,建设养殖区、农机存放区,保证群众搬迁后的正常生产经营;优先安排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向搬迁村倾斜;利用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招引农产品加工企业,补齐农产品产业链短板;研究通过托管经营、土地流转及运用先进农耕技术、数字技术,推进科技与土地的深度融合,挖掘土地潜力、培养职业农民,提升农作物综合产量,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引导和促进各服务业健康发展;研究搬迁群众社区融入及管理,进一步完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拓宽群众就业渠道,促进群众收入稳步。以及其它后续扶持相关工作。
  (6)土地复垦及指标交易工作
  组织对腾退出的宅基地进行复垦、试种、验收;组织指标入库相关材料,逐级向市、省、国家申报,确保指标在政策时限内得到交易。土地复垦工程资金通过申请债券方式解决。
  第四章 建设内容及实施安排
  一、相关规划衔接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的目标任务、整治区域、主要内容、空间布局等已与《通榆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通榆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初稿)等相关规划进行衔接。
  二、建设规模
  1、总体规模
  基于通榆县第三次国土调查阶段性数据,结合村民意愿调查分析,采用内业与外业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总建设规模为1458.59公顷(21878.85亩)。其中黎明村200.77公顷、四明村97.77公顷、莲花泡村159.23公顷、新华村108.56公顷、桑树村50.78公顷、华安村98.49公顷、天利泰村62.58公顷、五家子村154.89公顷、八面村(含乡直)128.76公顷、宏大村74.74公顷、宝龙岱村135.24公顷、幸福村144.95公顷、新富村41.85公顷。
  2、建设内容
  (1)通过对规划区内自然屯的搬迁腾退归并,将村民进行统一安置,包括县城安置、乡镇安置和货币安置三种形式。
  县城安置以存量安置房为主。
  安置小区建设应坚持“标准适度、功能齐全、经济适用、绿色生态、环保节能”的原则,体现以人为本,达到“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要求。社区管理、村委会服务等公建配套用房和设备用房均按标准配置,并满足专业规范要求。小区市政道路、绿化、河道、给排水、小区变配电及供电系统、供热、燃气、照明、消防、安防、人防、智能化、电信、宽带网络、有线电视、环卫、环保、充电设施、文体设施、太阳能、邮政设施、地下车库、停车位等均应按照现行国家、行业和地方有关规定、规范、标准设计和建设。其中小区供水、供电应按照规定移交供水、供电部门运维。.小区宜实行封闭物业管理。尽量做到人车分流,可预留可改造绿化地块,满足日后车辆增加要求。着力打造宜居、祥和、文明的生活居住区。
  乡镇安置区以新建为主。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标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补齐乡村短板,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根据村庄规划设置房屋层高、容积率和建筑风貌,安置房屋以多层建筑为主,户型60㎡、80㎡、100㎡、120㎡,新建住宅楼7—9层,住宅楼每层层高均为2.9m。配建路、水、电、热、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合理安排晾晒场、农机农具站、垃圾储运、污水处理管网设施、公用厕所、卫生室、村委会、图书馆室、文化广场等公共服务设施。通过景观节点塑造,打造入村门户、景观池塘、文化长廊等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景观小品。在垃圾、道路、饮水、排污等配套设施上求突破,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的新型城镇化目标。
表4-1 村民安置情况统计表

序号

乡镇

辖屯个数

房屋户数(户)

房屋规模

 

 

 

 

 

县城安置(有房户)

乡镇安置(有房户)

货币化安置

 

 

 

 

 

小计

60

80

100

120

小计

60

80

100

120

 

 

9

13

53

5316

3625

456

1362

1118

689

878

186

390

188

114

632

1

开通镇

黎明村

7

423

387

32

165

152

38

0

0

0

0

0

36

2

瞻榆镇

四明村

3

310

267

52

101

75

39

28

17

3

8

0

15

3

兴隆山镇

莲花泡村

3

443

161

12

38

50

61

140

24

50

45

21

142

4

新华镇

新华村

4

471

371

32

130

115

94

4

3

1

0

0

96

 

 

桑树村

4

269

265

72

116

41

36

0

0

0

0

0

4

5

苏公坨乡

天利泰村

1

261

243

21

92

89

41

0

0

0

0

0

18

 

 

五家子村

6

482

435

58

173

112

92

0

0

0

0

0

47

 

 

华安村

6

487

474

32

159

194

89

0

0

0

0

0

13

6

八面乡

八面村(乡直)

4

675

182

38

45

48

51

325

61

147

46

71

168

 

 

宏大村

5

526

288

29

137

74

48

29

20

5

4

0

209

7

边昭镇

宝龙岱村

6

413

388

39

134

125

90

0

0

0

0

0

25

8

团结乡

幸福村

2

364

19

0

10

9

0

338

55

180

82

21

7

9

十花道乡

新富村

2

192

145

39

62

34

10

14

6

4

3

1

33

  (2)将养殖户进行分散安置。
  按照就地安置的原则,结合养殖户实际情况,拟建设畜牧业小区,进行规模化养殖,增加安置农民收入。同时开展畜禽粪便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引进农畜产品加工产业,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又提高安置村民收入水平,保障搬迁后村民搬得出,住的稳,活得好。
表4-2 村民养殖情况统计表

乡镇

养殖户户数

大型牲畜

中型牲畜

备注

 

 

 

合计

其他

合计

 

9

13

1922

12372

11897

171

257

47

63140

4321

58819

 

开通镇

黎明村

124

1105

1068

37

0

0

8737

275

8462

 

瞻榆镇

四明村

138

667

652

1

14

0

4326

312

4014

 

兴隆山镇

莲花泡村

218

2298

2288

5

5

0

5724

570

5154

 

新华镇

新华村

192

1704

1694

9

1

0

5500

430

5070

 

 

桑树村

118

1217

1185

5

27

0

4175

284

3891

 

苏公坨乡

天利泰村

53

56

56

0

0

0

1465

84

1381

 

 

华安村

155

428

411

3

14

0

4696

236

4460

 

 

五家子村

180

752

612

77

56

7

6541

625

5916

 

八面乡

八面村

163

968

902

25

41

0

2876

291

2585

 

 

宏大村

197

1216

1202

2

12

0

5987

349

5638

 

边昭镇

宝龙岱村

170

298

277

4

17

0

6683

343

6340

 

团结乡

幸福村

146

1023

943

0

40

40

4566

339

4227

 

十花道乡

新富村

68

640

607

3

30

0

1864

183

1681

  村民乡镇安置区、畜牧业小区选址结合具体规范要求在下一步土地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中确定。
  三、建设指标用途安排
  1、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
  依据《自然资源部 财政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印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内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管理办法>的通知》的文件要求,我县曾作为国家深度贫困县、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拆旧复垦安置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可在省际协商基础上由国家统筹跨省域调剂使用。
  按照吉林省政府、吉林省自然资源厅要求,本次减挂钩节余指标已纳入与浙江省约定的调剂指标当中。
  2、结余建设用地指标优先发展乡村产业
  结余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培育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基础的产业融合,优先保障规划区农业技术实验、推广和对外交流用地,工厂化作物栽培用地,农副产品加工用地,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等田园综合体配套用地。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利用可开发农家乐等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实现“农村进城,城里下村”的产业兴镇格局。
  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策略
  根据规划区产业发展现状情况,规划期间,规划区内产业发展应按照“现代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的策略发展。具体提出以下对策:
  (1)强化盐碱地综合整治,发展现代农业
  结合规划区内自身的耕地资源条件,通过工程措施、化学措施、生物措施等综合措施将村域内盐碱地进行改良,建设成为可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耕地。进一步整合村域内耕地资源,打造现代农业,以玉米为种植主体,兼顾种植其他特色经济作物,建设特色种植基地。
  (2)打造新型畜牧小区,提高畜牧产业生态化和谐发展
  畜牧小区是一种新型的畜牧业生产组织形式,按照集约化养殖要求建立的有一定规模的较为规范、严格管理的畜禽饲养养殖园区,园区内饲养设施完备,技术规程及措施统一,粪污处理配套,是实施畜牧生产标准化、科学化、现代化、产业化的有效载体。对于稳步发展畜牧生产,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加工品质
  全产业链的融合是今后农业的新发展方向。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加工增值,是延伸农业产业链的主要途径。应立足八面乡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着力构建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在规划区内,优先使用腾退建设用地指标,合理布局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业,优化上下游产业格局,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将农产品加工流通与电子商务有机结合,通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而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优化农村市场环境,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
  (4)开展畜禽粪便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通过对畜牧小区粪污的综合治理,养殖户能够减少畜禽发病率,增加出栏量,并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等级,通过综合防治措施中的综合利用技术还可利用废弃物生产优质的有机肥料和饲料等生产物资,为企业创造多方面的经济效益,提高了畜禽产业的发展能力。
  第五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建设项目估算
  本项目主要是根据自然资源、农业、住建、环保、林草等部门相关标准,通过实际调查确定各类子项目采取的主要工程措施和初步规模,参照各个部门类似项目单项工程投资标准,考虑物价上涨因素,分别对每一个项目进行估算,最后汇总出每类工作费用。费用估算方法:一是根据现有项目规划面积估算的工程量,按国家相关工程建设费用标准估算。二是根据当地已完成的相类似典型工程的综合单价,结合本项目主要工程量、工程难易程度与已知类似项目相比较,选取综合系数进行投资估算。
  经测算,项目估算投资为293992万元,其中搬迁群众补偿费(含过度安置和安置楼补助)223188万元,土地复垦45230万元,公共设施配套2574万元,生产生活设施配套23300万元。
  二、资金筹措
  本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资金。政府财政筹集与整合资金重点用于提质改造、增减挂钩、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现有牲畜过度安置补偿。通过筹集财政资金及整合各部门专项资金解决。
  第六章 组织实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相关县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土地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发改局,办公室主任负责日常工作。同时成立10个专项工作组,每个工作组由一名副县级领导负责,分别成立各自的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按照序时进度倒排工期,定期研究、调度项目进展情况,全力推进项目工程建设。
  二、强化制度保障
  建立以书记、县长为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相关县级领导、涉事部门、各分管负责同志参加的联席会议,把握工作方向、解决实际工作问题。原则上每半月召开一次。建立日常工作调度制度。鉴于工作的紧迫性,实行“一周一调度、半月一推进、一月一总结”的工作机制。各工作组组长每月至少召集一次专题会议,不少于一次现场办公,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建立分工负责制度。明确10个工作组工作任务,在各负其责基础上,协同配合,快速推进,确保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工程建设和指标交易工作目标任务。
  强化项目管理
  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共同参与的项目管理机制。各行业部门做好工程的指导与监督;平台公司要派出有资质、有能力的人员做好工程日常管理,并通过招标方式委托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工程咨询单位全程做好工程监管工作;乡村选派老干部、老党员做为业主代表对工程进行全程监督。同时各专项工作组要定期深入一线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
  三、强化资金保障
  财政部门要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保证项目按工期推进;全县涉农整合资金优先用于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发改、农业、环保、能源、交通、水利、教育、卫生、文广旅、商务等部门要围绕土地综合整治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平台公司要积极与各金融机构联系沟通,争取贷款,做为项目资金缺口补充;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主动与合作企业对接洽谈,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项目建设。
  四、强化监督考核
  县纪委监委要做好干部作风监督工作,对在工作中推诿扯皮、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干部要严肃问责。县委组织部门要对在项目建设工作中积极作为、成绩突出的干部列为提拔重用、优先晋级的重点对象。其它相关部门对在全域综合整治项目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干部要优先评优、晋级、聘用。
  五、强化后期管护
  对整治后的耕地进行管护,工程项目完工后,落实保护责任人,必须做到“五不准”,即:不准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之外的非农建设占用农田;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将平原、平坝地区耕作条件良好的农田纳入退耕范围,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随意减少基本农田面积;不准占用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农田内挖塘养鱼和进行畜禽养殖;不准占用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绿化隔离带建设。每年组织力量对所实施的项目管护情况进行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给当地政府、村、组反馈,对严重破坏耕地、造成耕地大量减少的,要依法追究责任。对林木补植、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等都应在后期加强管护,对树木及时进行浇水及修枝工作,对现状长势较差或死亡的树木应重新进行补植,对播撒的草籽及时进行管护,及时浇水、补撒,保障草的正常生长。对于修复后的湿地应严格用途管制,禁止其他用途的开发,对湿地及时进行补水,并对湿地进行实时监测,加强对湿地的后期管控。
  要高度重视后期管护工作,按照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建立责任制,落实工程管护措施,严禁只用不管、破坏工程设施等行为,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六、强化公众参与
  实施方案编制时、项目施工阶段、工程后期运行阶段都需要当地受益群众参与进来,充分考虑公众的看法和意见,保障农民的权益。加强宣传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重大意义,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组织当地农民对难度系数低的工作进行施工,并参与后期管护,解决农村人口外流的现象,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设置热线电话、公众信箱、开展社会调查等多透镜获得各类公众反馈,起到公众监督的作用。
  征集时间:2022年11月24日--2022年12月9日
  联系人:王坤    联系电话:13843641004

发表留言

网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