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20-09-15 07:56:00
收藏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王延会:带领村民一起奔小康

  从小打小闹到规模种植,乌兰花镇陆家村农场主王延会,在自己致富的同时,又带领乡亲们一起奔向小康生活,他在追求拼搏中实现了人生价值。

  采访王延会的当天,正赶上他扩建大棚。

  农场主王延会:“现在新建了三栋暖棚三栋冷棚,暖棚打算冬季生产草莓,咱们县反季节瓜果欠缺,打算多生产一些草莓走向市场,还有西红柿,也是补自己的生产空缺,然后建暖棚,年后果下完就可以育苗了,育苗以后就可以供我冷棚里使用,苗钱都省了,自己能育出苗了,自己循环,不用上外地购苗了,省了不少费用。”

  一提起农业生产,王延会就有说不完的道理,他说,这是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年轻时,王延会就对种植业产生浓厚兴趣,那会儿,别人都只犁自己的田,他却偏租别人的地来种。

  农场主王延会:“那时候我租一百多垧地,但是不集中连片 ,2016年易地搬迁以后正好有这个好机会,土地能规模化经营了,村里乡里帮我协调流转了450垧土地。”

  2016年,乌兰花镇陆家村通过整村易地搬迁土地复垦项目试点工作,率先实施整村土地流转,让有经验、有能力的新型农民利用土地的规模化经营,发展现代化适应农业。王延会一下子兴奋起来,他觉得自己的春天来了。经过竞标,王延会成功流转村里耕地450公顷。

  农场主王延会:“2016年陆家上楼,2017年村里组织看有点能力、有点想法的人,看看能不能流转土地,那时候就有了这个想法,但是在流转过程中缺少流转金,政府还有村里帮我解决了土地流转金,2017年效益还行。”

  2017年,在镇村的扶持下,王延会淘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然而,天生爱折腾的王延会却没有就此“罢手”,他把目光瞄准了大棚,想由粗放经营向精细打理转变,可就是这一变差点让他一蹶不振。

  农场主王延会:“2018年建完大棚后,第一批香瓜苗全部死了,扔了,因为技术不行,那时候感觉走投无路。”

  让王延会头疼的还不只是大棚的失败,那一年,他培育的100公顷的吉单27玉米种子,由于高温无雨无法顺利授粉而颗粒无收。

  农场主王延会:“2018年缺少资金都求借无门了,政府又帮我解决了26万块钱,这样才把大棚继续运营下去。”

  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王延会终于找到了生产之道。今年,他与县鑫域米业签订了订单甜玉米280公顷,仅此一项就能收入350万元。解决村民就业7人,其中6人为贫困户,带动周边群众就业1000人次。

  农场主王延会:“今年种植甜玉米是280公顷,现在开始采收了,甜玉米棒(一垧)能出三万斤,跟公司签的,是保底四毛八一斤,一万多块钱,现在青储正在回收,一垧地青储能打二十吨能卖四千元左右,现在已经有两台青储机、三台翻斗车每天在往出运,甜玉米的收入一垧地连秸秆带棒大约在一万六千块钱左右。”

  工人张静:“我家这有四垧地,然后都包给王延会合作社了,我们楼区的人都在这干活,我跟我对象一年五六万块钱,挺好的,在这就能挣到我们理想的钱了,不像以前费劲巴力干活还挺费劲,现在有个人能带领我们一起奔小康,要不自己去干活,一点目标也没有,再说也不知道干啥。”

  看到忙碌的采收场景,我们不难想象王延会今年已经赚得盆满钵满,问及还有什么目标,王延会说,我自己富不算富,我还要带领村民一起奔向小康。

  农场主王延会:“从流转土地一直有乡里村里支持,各级领导的支持,还有老百姓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所以说,让老百姓过上小康生活,让他们有固定收入。”

  记者手记:从不断的摸索中寻找商机,一路拼搏,一路突破,让自己走上发家致富的路子。富了以后的王延没有忘记父老乡亲,带着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王延会说,这是他的一份责任,更是一份荣誉!全面小康是全国人民追梦圆梦的壮丽篇章,也是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的义务与责任,这个目标与梦想一直激励着我们全体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接续奋斗。希望小康路上有更多像王延会一样有责任、有担当的干部群众,在带领村民实现小康梦想的同时,成就自己的美丽人生。

 

信息来源:通榆发布